Stephan Dybus,一个看名字就知道不红的艺术家。他的画描绘了艺术生涯的失败,人际关系的痛苦,生活中的挣扎。 这一切,都来自他的真实经历。

一枚鸡蛋头,两竖是眼睛,一横是嘴巴,Stephan Dybus画了三年这样的人。

“这样的画叫艺术?”

“好丑啊。”

“原谅我不懂艺术。”

我们用什么姿势看艺术,似乎比观看本身更重要。我们应该对它发出什么评论,似乎更大于对作品本身的思考。

你不觉得这好像不太对劲吗?Stephan Dybus没有反驳,只是把这些bug画进了他的作品。

美术馆捉虫能手

“每当我们身在美术馆的时候。”

今天我们活在一个凡事但求“明明白白”的世界,所有事情恨不得用四个字就能说完,没有神秘,没有诗意。就像所有艺术,都要套进一个“语境”去解释清楚。

例如,一幅肖像画,必须不仅仅是一幅肖像画。它可能从古典艺术中引用了什么观点,转化到当代艺术语境进行反刍……说白了,他这么画一定得有个什么原因吧。

“德国当代戏剧大师Frank Castorf,
被做成了罐头,
放进美术馆供人观赏。”

“哇呜!
这可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作品!”

“看不懂没事,
先拍照再说。”

艺术人士A:“Well,目前这个项目进展得还算不错,you know,我就是在网上每天发发旧照片,效果蛮好的。”

艺术人士B:“可不是吗,我最近爱上了做大量的研究,比方看看电影啊,还有……看看电影啊之类的,you know。”

 

你和自己的真实感受保持距离,仰赖“权威媒体”辞藻艰涩的解读,坚持认为眼前看到的一切都应该有一个“合理的解释”。

“所谓当代艺术——
灾难、死亡、阴暗
黑色气球、女性肖像……
你觉得我表达得够清晰了吗?”

“我最爱Rothko了!”

“微笑的101种含义,
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。”

描绘这些现象、引用流行文化,一定是艺术家试图讽刺什么,粉红色的人头、扭曲的emoji符号,一定代表着某些隐喻……

害,这可不就是当代艺术嘛。这样解释就通了,你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
"WHAT THE F***?"

 

可是,如果真要听听Stephan自己的解释,你可能会脸红心跳。

“我画这些画,也是想提醒自己,在看艺术的时候,不要故作姿态,摆出一副略有所思的样子。”与其说讽刺,倒不如说他的画只是在诚实反映现实。

“有时候,人们在某些环境下的行为举止,包括我自己,都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很滑稽。美术馆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,在这个地方所有东西都变得抽象了。”

“看啊,
他为了出名什么都做得出来,
让我们送他上去!”

“我求求你喜欢这幅画一下,
还不行吗?”

“我发现我在看艺术的时候,总是会不自觉地双手抱胸,然后忍不住把拇指和食指放在下巴上,想着,‘我现在可是在欣赏艺术啊。’但我尽量克制自己,不要用整个拳头撑在下巴底下,那样就太超过了哈哈。”

“语境,
整个宇宙的罪魁祸首。”

他承认,科班出身并不代表他什么都知道。每个人的知识、经验都不同,怎么能要求人人可以消化那些味同嚼蜡的“艺术语言”,理解那些距离我们成长背景很遥远的“语境”。但是,一幅画所激起的情绪感受,应该是古今中外所有人不需要翻译都能明白的。

“厉害,死了。”

然而,过于真实的东西似乎并不被这个环境买账。“你已经不能像20世纪的艺术家那样纯粹地表达了。噢不,也许根本没人能做到纯粹地表达。绘画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?这听起来太无聊太天真了。”

“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,
可真的太难了。”

“一个痛苦的天才艺术家,沉溺于酒精,他在巨大的画布上用粗放的笔触表达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。这听起来才像一个应该存在于媒体语境的故事。”而最有意思的是,当我们嘲笑着画中这些发生在当代艺术场景的荒谬现象,却突然愣住,惊觉这仅仅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。

都市病观察专家

“我与命运。”

网上对Stephan的简介,是这样的:“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以一种松散、粗疏的方式,借鉴了德国戏剧、美国喜剧、古老的哥特绘画和建筑……”他对于这样的描述不置可否,如果非得说他的作品借鉴了什么,“我想我借鉴的就是我生活的都市吧。”

“把每天都当做最后一天去活!
你可以做到任何事情!
或者……
再看一集剧吧。”

Stephan出生于1987年,成长于后东德时代,十岁以前,他们家就住在千篇一律、毫无设计美感可言的公共住房Plattenbau,那是一种“社会主义火柴盒式公寓”,所有居民的社会地位都是一样的,没有任何阶层之分。

或许这也是为什么,他笔下尽是没什么个人特征、生而平等的小角色。

“我喜欢画这些有趣的小可爱,他们可以做任何事,看起来傻乎乎的,但他们不在乎,不像我,他们是自由的。”

“我,只想当一棵树而已。”

“梦想成真。”

你注意到吗?Stephan喜欢在画面中使用对话泡泡的形式。

一个冷知识,东德政府曾经禁止使用对话泡泡。他们认为漫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,一度不允许发表。而且出于某个神秘原因,他们尤其不喜欢对话泡泡。

“喂?
妈,
我挺好的啊,
最近找到新工作了,
就是做市场啊广告行业,”
嗯嗯,挺忙的,
不聊了哈。”

“这一切并不容易,
但他已经很努力了。”

“下班后的我:
真的不行了。”

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对话泡泡,隐藏了这样不自由的过往。如今,这个匪夷所思的禁令早已被废除,调皮的Stephan痛痛快快用起了对话泡泡,像是对童年禁忌的小小报复。而每当媒体试图挖出更多幕后的故事,Stephan却两手一摊告诉你,他并没有什么刻意渲染的背景。

“我和上帝的交流就是,
他手指动一动,
我就掉进了深渊。”

在街头涂鸦兴起的环境下长大,耳濡目染的Stephan一度梦想着混迹于街头艺术团体,当个潇洒的街头艺术家。无奈没碰到壁画,倒是碰了壁,还是老老实实上学去吧。 他从哈勒艺术大学念视觉传达系毕业,在30岁以后,才真正开始一边做艺术一边画插画的职业生涯。

可想而知,艺术家的生计还是个问题。所以哪怕生病到很严重的情况下,他还是选择从床上爬起来,把杂志委托的插画工作做完。

“对不起,
你说的我一个字也不明白。”

“保持,飞翔,
的,姿势。”

创作来自生活,这个陈词滥调对他而言却再贴切不过了。只不过生活没有多美好,所有因生活滋生的腐烂情绪,也不浪费,最终都成了创作的养分。“这些故事、角色、感受都不能凭空捏造,是经过一天一天、一年一年的累积,它们自然而然成为你表达自我的工具。”

“两人关系。”

“你好吗?
好得很。”

就像“美学”这个词,它并不是我们望文生义以为的“关于美的学问”,它来自古希腊文aisthētikós,是“关于人的感知”的意思。比起美丽与否,艺术更重要的是让人产生感受。丑,当然也会让人产生感受,而且可能比美带给我们的感受更剧烈。

你失败了,你很痛苦,你承受得太多,被关注得太少,你想被爱,你感到羞耻,你没有安全感,你觉得一切都是白费力气……

“我想起了我的EX,
我已经麻木了,
等等!
我应该放一首悲伤的BGM,
没错没错,
和歌词一样,
我也毫无梦想可言了。”

“我好难过哦!
难道不值得开一瓶酒吗?
受不了了,
太难过了,
要不然我给她发消息?
告诉她我还爱着她?
好了,
已发送。”

(Stephan强调,
本漫画不根据真实事件改编。)

这些简单而深刻的抒发,怎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呢?所有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,不都是来自个人的经历,所以让你看完得到一些些安慰,啊,原来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人这样!

“我,一再被打倒,
一再没有站起来。”

而在Stephan Dybus的画中,我们就可以找到这种切身体会过的共鸣。他理解、在乎你的感受,并诚实地记录着曾经有人在这个宇宙这么存在过。这或许才是我们看艺术最重要的感受。

不过是一个心酸的艺术家罢了

“啊!
美好的日子,
适合刷刷手机,
为我的艺术家生涯抑郁一整天。”

“身为一个不称职的都市嬉皮士/忧郁症患者,我把我的不堪都变成了幽默的画。”

Stephan不是那种闭门造车的艺术家,他在生活中挣扎过,所以明白那种感受,就像在路边喝着半杯冰块已经化光了、接近常温的便宜啤酒。👇

画画这件事,对他来说,就是“画了一段时间之后,也许会有什么事情发生,也许不会。”和我们大多数的生活一样。

“拥抱生活。”

但幸好,也许有一天,事情会有转机。“大多数情况下,你只要坚持下去,确实就会有些不同。当你出门去见朋友,或者和别人聊着天的时候,突然间,那些苦思冥想而不可得的点子就不请自来了。”

“我,无条件向一切条件低头。”

最近,Stephan开始发表一些3D动画的作品,说起背后的原因,他也很坦诚。

“我想找一个不用太花时间的方法做动画,原来我有点害怕做动画,是因为它需要很多复杂的技术,而且我又特别喜欢定格动画,需要一直坐在那,花很长的时间,最后可能并没有什么成效。”

用电脑制作当然更简单,成本也更低。反正他没有太大的野心,目前也还处在一个实验的阶段。

“我想诚实一点,并不是因为我对数字艺术有多大兴趣,而是因为我喜欢玩电脑游戏。”

“通往成功之路。”

“别放弃啊,
曙光近在眼前,
远在天边。”

如果艺术真有什么真理,那Stephan会说,“画画必须面对失败,这是很重要的,失败让一切有了灵魂和方向。”

不过,淘气如他又快速补充了一句,“这也是为什么打草稿更重要。”

我们相信,
艺术没有标准答案,
成功和失败也是一样。